低碳热线:4000-133-168
高温熔炉

手工铸剑师:千度高温熔炉前锤炼 一年仅铸3至5把

孙建军,湖北孝感人,1978年出生,自幼向往刀剑的他继承了家族世传的技艺,十六岁开始跟随叔叔学习铸剑铸造技艺,如今的他生活在北京市通州区一处偏远静谧的村庄,专心铸剑。

由于传统手工铁器铸造随着社会发展被淘汰,最初来到北京的那段时间里,为了生计,孙建军被迫放下了手中的工具,做过建筑工、木工的工作来糊口,后来开始打制铁制用具,从镰刀铁锹到健身器具再到传统刀剑。在孙建军眼里,铸剑这条路走的很艰辛,也正如铸剑的过程,只有经过水与火的淬炼,才能得到一把好剑。

在孙建军家的客厅,除了整齐摆放的刀剑,就是书籍和笔墨,这些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。对于工艺的极致追求让他在生活方面一直保持着返璞归真的情怀。“我几乎不用互联网,也不会使用微信,比起整天对着手机,我更喜欢面对面交流。用专注技艺来取代碎片化的交际,对我来说更有意义。” 孙建军说道。

为了锻造出一把传统刀剑,起初孙建军经常去博物馆参观研究古剑的细节,翻阅相关古籍和传统图案,自学雕刻、木工、绳艺等技能。他在不大的小院里试验过无数次,如今他的剑已经锻造成了吹毛断发、削铁如泥的传统利器。图为孙建军铸造的一把宝剑,剑身上的竖纹是在无数次折叠打制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。

在孙建军看来,一把好的刀剑不仅要在硬度、锋利度、手感、外观等方面达到水准,还需要注入手艺人对每一个细节所赋予的精神价值。“一个小小的剑夹就需要敲打至少三天,一把真正的宝剑注入的是铸剑师的勤劳与智慧。最基本是技术的成熟,另外还需要铸剑师对书法、美术、雕刻的掌握,与艺术密不可分。铸剑师没有文化底蕴和精神境界,就不能铸一把好剑。”孙建军说道。

古语讲“十年磨一剑”,铸剑自古以来就是耐心和细心的产物,剑坯在铸造之前需要在四季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中放置一段时间,而磨剑时的细致也体现在每一个环节。孙建军在小院内自制的石磨盘上打磨剑身,磨刀石需要提前用水泡制数小时,而后打磨至表面光滑,否则任何表面任何小的凹槽都会毁坏宝剑,前功尽弃。

图为孙建军刚打磨后的宝剑,光亮无比,在阳光下折射出“刀光剑影”。

每次铸剑都需要几块铁坯同时打造,最终只能挑最好的铁坯来铸造。图为孙建军住的小院角落,废弃的剑坯。

三伏天里,孙建军趁着傍晚时分加紧打制刀剑。孙建军说,“铸剑也是需要按照季节来分工的,夏天虽然炎热,但正是趁热打铁的时候,冬天气温低很容易影响打剑的温度,只会做一些铜活和木活。”

冒着户外三十多度的高温,面前是近一千度的高温熔炉,孙建军没干一会就已汗如雨下,汗水流进眼睛。

熔炉中的剑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取出而后打制,孙建军来回拉扯使剑身温度保持均匀,而温度高低全凭多年来的经验进行判断。

在剑身达到一定温度后,孙建军从熔炉中迅速取出进行打制,顿时铁星四溅。

由于手工铸剑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,多年来的铸剑工作让孙建军的身体也产生了诸多病痛,如今孙建军每年只能铸造3到5把剑。 图为孙建军竖了一根竹竿试剑,刹那间剑起竿落。

随着孙建军刀剑的名气与日俱增,他成为籍贯所在地湖北孝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而面对传承这一问题,他显得很无奈。“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愿意学的,因为铸剑人所经历的艰辛是他们不能忍受的,传统刀剑在这个时代的意义已经不只是艺术品了,它们都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部分,需要有年轻人把这项手艺留存于世,传承下去。”

如今铸剑已经成为孙建军毕生的追求。在他卧室的墙壁上,挂着这样一幅字——“物与我的交融 心与物的统一”,对于孙建军来说这句话正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。“我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一名手艺人,虔诚的追求铸剑技艺,让我的刀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点印记。”

标签: 行业加热应用

诚邀与您合作

维多利亚开创艺术燃烧 科技创新成就大业

公众号
关注维多利亚公众号

微信咨询请扫码

客户服务热线
4000-133-168

在线客服
XML 地图